近日,浙江男篮后卫王奕博为转会青岛男篮不惜放弃编制、拒绝3年1200万合同的消息引发篮球圈热议,这背后牵扯出的双重注册球员转会难题到底该如何破解?
双重注册身份球员转会成难题
王奕博这事,真是让人觉得又复杂又闹心。他既是浙江男篮俱乐部的球员,又是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在编人员,这种双重身份简直就是个麻烦制造机。你说转个会还得两边都点头,少一个章都不行,这规定也太死板了点,一点都不灵活。
就拿王奕博来说,浙江男篮那边三个顶薪名额都给了别人,根本没法给他开顶薪,青岛那边愿意给3年1800万,换谁不心动。按CBA规定,青岛给一年薪水当培养费就行,多简单的事,偏偏卡在这双重注册上了,真是头疼。
俱乐部与体育局利益难协调
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也是够绝的,自己本来就是浙江男篮俱乐部的股东,这简直就是左手跟右手较劲。明知道王奕博在这边拿不到顶薪,还非要卡着不放,生怕放走了这个“摇钱树”,以后全运会输球了怎么办。
他们肯定是担心王奕博走了,以后不肯全心全意为浙江打全运会,到时候成绩下滑,面子上过不去。可也不想想,强扭的瓜不甜,人家心心念念想去青岛,硬拦着有啥用,反而伤了球员的心。
辞职报告提交审批流程成未知数
王奕博也是个狠人,为了转会居然敢跟编制说拜拜,直接交了辞职报告,这魄力倒是挺让人佩服的。可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来了句“需要走审批流程”,这流程到底要走多久,谁心里有数?
眼瞅着8月31日注册截止日就快到了,要是审批迟迟批不下来,王奕博新赛季岂不是要无球可打?这体育局也太会拖延了,就不能特事特办,效率高点吗?
CBA现行转会规定遇现实挑战
按道理说,CBA不是有现成的转会规定,只要青岛支付培养费就行了,多简单的事。可碰到王奕博这种双重身份的球员,规定就像白纸一张,根本不起作用。这规定当初制定的时候,怎么就没考虑到还有这种双重注册的情况
现在倒好,规矩摆在那,结果执行起来处处碰壁,弄得球员、俱乐部、体育局三方都不痛快。CBA公司也该好好反思反思,这规定是不是该改改了足球直播网,别再让这种破事发生了。
已存在类似案例却难成参考
之前天津的金鑫和孟子凯不就是辞去编制才转会北控的,人家那时候怎么就顺顺利利的,到了王奕博这就这么多幺蛾子。难道每个地方的体育局规定还不一样?这也太离谱了,全国就不能统一一下标准吗?
金鑫他们那时候也没听说审批流程拖这么久,浙江这边是不是故意刁难王奕博?同样的事情不能不同对待,这显得多不公平。
篮协调解能否化解僵局
王奕博团队也没闲着,又是找CBA公司,又是找中国篮协注册部,结果人家让他们找纠纷解决委员会申诉。这篮协纠纷解决委员会到底管不管用,别到时候又是走个过场,解决不了实际问题。
现在只能盼着篮协能够公平公正地调解这事,别偏袒任何一方。要是调解再失败了,王奕博面临的局面可就太尴尬了。他为了转会折腾了这么久,要是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,那得多可惜。
大家说到底,王奕博这件事是不是暴露出了篮球圈转会制度存在的漏洞?这样的难题到底该如何解决才能既保障俱乐部利益,又不让球员错失机会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,别忘了点赞分享让更多人参与讨论!